防汛概况

一、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

  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结合部,是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地理位置为北纬29°56′至31°34′,东经110°15′至112°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为174.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80.6公里。东邻荆洲市和荆门市,西接鄂西自治洲,北靠襄樊市和神农架林区,南与湖南石门县接壤。长江流经市域237公里,溯流经长江三峡直通巴蜀,顺江畅达沪宁。有“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南通湘粤桂、北达中原”的独特区位优势,是正在建设的水电大都市。  

  全市辖5县3市5区,共有25个乡62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411个村委会250个居委会。全市总人口400.22万人。2007年宜昌市实现生产总值820亿元。全市国土面积2108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4215平方公里,丘陵4788平方公里,平原2081平方公里。宜昌市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海拔最高为兴山仙女峰2427米,最低点为枝江杨林湖35.2米,境内高山、丘陵和平原兼有,形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高山、次高山占总面积的69%,主要分布于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和宜昌县西部。丘陵占总面积的21%,主要分布宜昌县东部和当阳、远安、枝江等县市及沿长江、清江和沮漳河流域谷地两侧。平原占总面积10%,集中在境内东部的枝江市、当阳市和宜昌县、市城区、宜都市的沿长江两岸。全市农用地184917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11%;建设用地113148.93公顷,占5.3%;未利用地160376.6公顷,占7.59%。农用地中,耕地352783.67公顷,园地88670.53公顷,林地1280580.93公顷,牧草地3110.52公顷,农田水利等其他农用地124029.54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2663.8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915.3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2569.67公顷。 

  宜昌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处于中亚热带和亚热带交汇地带,受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形成了春早、夏温、秋迟、冬暖、秋温高于春温、春雨多于秋雨、夏季降水集中,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年均气温在摄氏13.1°至18°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1216米米,但区域、时空分布不均,五峰湾潭等地年降雨量1800至2200米米,东北部的远安、当阳只有800至900米米;年日照总量100.66千卡每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542至1904小时。全市宜林山地约1885万亩,有林地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44%,是湖北省重点产林地区之一。 

  宜昌市河流均属长江流域的长江上游干流水系、长江中游干流水系、清江水系、洞庭湖区的四口水系及澧水水系等五大水系。以长江干流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除长江清江干流外,集水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境内的中小河流有164条,在境内的集水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1.5%,河流总长5089公里,河网密度0.24公里/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渔洋河等。  

  全市水资源状况为:年平均降水总量259.390亿立方米,全市客水资源丰富,入境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4572.3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入境4464.4亿立方米,出境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4699.5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干流排入荆江河段4689.2亿立方米,出境洞庭湖水系10.2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虽大,但调节能力偏低。但有效调节能力只有9.8亿立方米,只占径流总量的7.45%;地域时空分布也不均,水旱灾害频繁。汛期4~9月占径流总量的70~80%;年际丰枯水资源量相差2.6~5.2倍,经常出现连丰连枯的现象;地域分布不均,且与耕地组合不平衡。西部山区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少,东部平原丘陵区耕地面积多,水资源量较少。自1949年至2000年51年中,全市发生大小旱灾达14次,平均不到4年一次;另外过境客水峰高量大,致使洪涝灾害频繁。长江入境客水高达4464.4亿立方米,是造成我市长江沿线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宜昌站自1153~1870年长江共发生超过8万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8次,平均90年一次,洪水位最高达59.14米。30天洪量高达1380亿立方米,占年来水的31%。1877年以后宜昌站又发生了1954年、1981年、1998年三次特大洪水,但洪峰流量最大只有7.08万立方米每秒 。1954年洪峰流量只有6.68万立方米每秒,水位高达55.73米,宜昌城区受淹达11平方公里。  

  清江入境客水达92亿立方米,长阳站自1883年以来共发生超过1.0万立方米每秒洪水11次,其中以1969年出现特大洪水,长阳搬鱼咀洪峰流量18900 立方米每秒。长阳县城,宜都的茶店被淹,损失惨重。  

  沮漳河入境客水达7亿立方米以上,沮漳河两岸从1897年~1948年的51年中,有33年溃口成灾。1949年~1963年的14年中,有7次溃口。其中1958年出现最大洪水,河溶站洪峰流量约6200 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可达53.2米,高于现已加高的堤顶高程0.7米以上。 

二、水利防洪工程现状  

  建国以来,宜昌水利防洪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长江三峡、葛洲坝、清江隔河岩、高坝洲等一大批国家大型工程的的兴建,使宜昌成为世界瞩目的水电之都。长江堤防工程、东风渠灌区、黄柏河流域、渔洋河流域、香溪河流域水电开发及三峡及葛洲坝库区水土保持国家重点治理工程等地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使我市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与供水、水土保持、水电等五大工程体系。水资源管理、水利科技、水利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为防洪保安,农业丰收以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1、防洪保安。宜昌市现有江河堤防530公里,其中:长江堤防294公里,沮漳河堤防179公里,其它湖堤及重要山洪沟堤57公里。沿堤防建有排水闸154座,设计排水流量986立方米每秒。堤防保护总面积8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7.07万亩,保护人口70.57万人。  

  宜昌市重点堤防有长江上、下百里洲江堤(Ⅲ级),董市四合垸堤,茶店垸堤,沮漳河沮西大垸堤防,堤防总长222公里,保护耕地面积55.09万亩,人口44.83万人。 

  宜昌市江河堤防目前防洪标准为:上、下百里洲江堤正在按防御长江40年一遇洪水除险加固(下百洲施工已基本完工),即沙市水位45.00米,枝城站流量8万立方米每秒。其它长江堤防一般可防御10年一遇洪水,即当地出现1954年最高洪水位时,可确保堤防安全。考虑长江三峡防洪作用,我市长江堤防防洪标准基本可达100年一遇。沮漳河堤防已按10年一遇洪水加高加固(河溶水站水位51.24米,流量3822 立方米每秒),但配套建筑物尚未完工,目前河道安全泄量仅为2550 立方米每秒,。漳河堤防已按防御20年一遇洪水加高培厚,即漳河水库开三孔泄洪(与沮河错峰)加区间来量,河道来量1928 立方米每秒,但由于河溶镇防洪能力有限,安全泄量仅为1200 立方米每秒,严重影响了漳河的防洪能力。清江当长江水位49.5米时,来量1.5万立方米每秒以下时,可保两岸堤防安全。 

  解放后,宜昌市江河堤防先后防御了1954年、1981年、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防御了1984年、1996年沮漳河特大洪水。据防洪减灾效益计算,1981年为3亿元,1998年为35亿元,1984年为5亿元,1996年为23亿元。 

  2、水库建设。宜昌市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20座,总库容14.0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9.82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6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3座,小(一)型水库101座,小(二)型水库293座。 

  3、除涝。全市共有易涝面积54.54千公顷。建成固定排涝泵站115处,装机361台,4.07万千瓦,排水能力为412立方米每秒,建排水闸170座,除涝面积达到47.52 千公顷,占易涝面积的87.1%。其中达3~5年一遇除涝标准13.4 千公顷,其中5~10年一遇除涝标准29.25 千公顷,达十年以上除涝标准4.87 千公顷。 

  4、灌溉。全市已基本建成各类灌区40余个,其中万亩以上灌区10个。有效灌溉面积达124.59 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7.7%。建成干支渠172条,长4250公里;水库420座,总库容14.0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9.82亿立方米;灌溉闸96座,引水能力126立方米每秒;固定机电灌溉站652处,2.94万千瓦,提水能力143 立方米每秒;总的蓄引提能力21.34亿立方米。 

  5、分蓄行洪区。我市共有大小分蓄行洪区14个,涉及人口23.3万人,总面积472.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 千公顷,蓄洪容积165242万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分蓄行洪区2个,分别为:上百里分蓄行洪区和马羊洲平垸行洪区,总面积195.9平方公里,人口9.06万人,耕地面积11.9 千公顷,蓄洪容积57750万立方米;沮漳河流域分蓄行洪区(含沮河和漳河)有8个,分别为:观基垸、芦河垸、木闸湖垸、众志垸、沮西大垸、莫家湖垸、宋湖垸、夹洲垸,总面积243.97平方公里,人口11.0434万人,耕地面积17 千公顷,蓄洪容积92362万立方米;清江流域分蓄行洪区有4个,总面积32.4平方公里,人口3.19万人,耕地面积2.2 千公顷,蓄洪容积15130万立方米。 

三、存在问题及面临形势  

  1、防洪标准偏低。仍然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沮漳河堤防高度虽有防御十年一遇洪水位的标准,但还有大量的建筑物没有处理加固。1958年沮漳河两河口曾出现过5500?62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估算水位可达53.2米以上,1935年也出现过1.2万立方米每秒左右的特大洪水;长江防洪方面,三峡工程2008年将发挥防洪效益,长江总体防洪能力已有大的提高。但由于三峡水库清水下泄,河势变化明显,近坝河段老险恶化趋势明显,新险又不断发生。如枝江同勤垸焦岩子险段、林家垴险段等。城市防洪方面,防洪标准偏低,部分城镇如五峰、兴山、长阳、远安等地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宜昌主城区随三峡水库逐步发挥效益,长江防洪标准显著提高,但城区内渍问题严重。目前城区山洪沟大部分达不到设计标准,如白家冲、董家冲等排洪沟出口阻水严重;排水管道大部分还是60至70年代建立的,管网直径一般在500米米以下,排水任务重。老城区四方堰、华安乐园、小林园、隆康路、大公桥天官桥片、果园一路(市教委、市建委住宅区)、市树脂厂宿舍、桔城路(中纺宾馆)李家湖小区等低洼地带,当3小时雨量超过50米米时,就会遭受渍涝灾害。水库方面,水库防洪历来是我市防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小型水库病险隐患突出,责任制不到位,预警预报手段落后,防汛公路不畅,遭遇“砣子雨”,极易发生险情。洪水仍然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灌、排、蓄工程设施老化,无法满足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市已建成的40个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4.67 千公顷,只达到了105.33 千公顷,还有32%面积主要是由于渠系老化,渗漏严重,建筑物不配套,供水能力不足无法灌溉。节水灌溉面积只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1%。排涝形势也十分严峻,达到排涝标准的只占除涝面积的10%;37台套155千瓦和26台套135马力柴油机等骨干排涝泵站,设备及建筑物严重老化,大都带病运行,安全隐患突出.因此,急需更新改造。总之,灌排蓄能力无法满足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3、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我市是全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严重。全市现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800多处,灾害总体积达47亿立方米,涉及77个乡镇,威胁10余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防不胜防,加之预警预报手段落后,一旦发生险情,后果不堪设想。 

  4、水利信息化建设滞后,非工程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地区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高,投入不足,缺乏紧迫感。主要体现:一是经验管理的模式难于改变,缺乏依靠信息技术实施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自觉性;二是闭塞、保守的习惯难于转变,信息社会必须树立信息开放、信息共享的全新观念;三是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